水質濁度,直觀反映了水中懸浮顆粒物(如泥沙、微生物、膠體、有機物等)對光線透過所產生的阻礙程度。它是評估水質潔凈度、判斷水處理工藝效率、保障飲用水安全的關鍵指標。水質濁度自動分析儀,正是替代人工目視比濁或實驗室手動測量的高效自動化工具,能夠實時、連續、精確地監測水體濁度變化。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光學散射原理,具體過程如下:當一束光線穿過待測水樣時,水中的懸浮顆粒會與光線發生相互作用:部分光線遇到顆粒后,會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,向各個角度散開。這種向各個方向偏離原光路的現象就是散射。 濁度自動分析儀的核心任務,就是探測和量化由懸浮顆粒引起的散射光強度。散射光的強度與水樣中顆粒物的濃度、大小、形狀和折射率直接相關。在顆粒特性相對穩定的條件下,散射光強度與水樣的濁度值成正比關系。濁度越高,散射光越強。 主流測量方法:90°散射光法(Nephelometry) 目前絕大多數工業在線和實驗室自動濁度儀采用的標準方法是 90°散射光法。儀器內置一個穩定的光源,通常是高亮度、長壽命的紅外LED(發光二極管) 或特定波長的激光二極管。使用紅外光(如860nm)的主要優勢在于能有效避免水樣顏色(色度)的干擾,因為大多數天然水體中的有色溶解性有機物對紅外光的吸收很弱。 光源發出的光束經過精密的光學系統(如透鏡、光闌)進行準直,形成一束強度穩定、方向集中的平行光。 待測水樣通過泵或重力流,被連續或間歇地引入一個特殊設計的測量室(流通池)。這個測量室通常由光學性能優異的玻璃或石英制成,具有光滑的內壁,并設計成能減少氣泡滯留和避免光線在壁上反射干擾的結構。 信號處理與計算:探測器產生的微弱電流信號被送入精密的信號放大電路進行放大。放大后的電信號(模擬信號)通過模數轉換器(ADC) 轉換為數字信號。儀器的微處理器(CPU) 根據預設的算法(基于90°散射光原理和標定曲線),結合接收到的散射光信號強度(以及參比信號、補償信號等),計算出水樣的實時濁度值。計算過程中會考慮儀器的校準系數(由標準濁度液標定得出)。 結果顯示、輸出與清洗:計算得出的濁度值(通常以NTU - 濁度單位或FNU - 福爾馬肼濁度單位顯示)顯示在儀器的屏幕上。同時,儀器通過標準接口(4-20mA模擬信號、RS232/RS485、Modbus、以太網等) 將數據實時傳輸給上位機控制系統(如PLC、DCS、SCADA)或數據記錄儀。 自動清洗(關鍵維護功能): 為防止測量池內壁和光學窗口被水樣中的污染物、生物膜或水垢附著而影響測量精度,儀器會按照預設程序(定時或根據測量值變化觸發)啟動自動清洗功能。 濁度儀的準確測量高度依賴定期校準:使用標準福爾馬肼濁度液(Formazin) 作為基準物質,在多個濃度點(如0、20、100、800 NTU)對儀器進行標定,建立散射光強度與濁度值的精確對應關系(校準曲線)。日常維護還包括定期檢查清潔測量池、更換消耗品(如清洗液、進樣管路)、檢查光源和探測器的狀態等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jdwr.com.cn/newss-3957.html
|